第十四章 周辰

依茨 / 著投票加入书签

康熙小说网 www.22kx.com,最快更新倚天之宋青书最新章节!

    第十四章周辰

    宋青书身影一闪,半蹲着将张无忌揽在怀里,手心熟练的贴在张无忌后心,纯阳内力渡过去,不过这也只是稍微缓解张无忌的痛楚罢了。

    胡青牛站在旁边,看着张无忌泛着青绿的脸,一抓张无忌手腕,脸色变换不定,许久才松开,凝神想了会,猛地一拍手道:“我先将他治好再弄死。”

    说罢兴致勃勃的便要继续查看张无忌的病情,眼前身影一闪,触手哪还有人,抬眼一看,宋青书扶着张无忌似笑非笑的看着他。胡青牛这才从想起来还有宋青书在,眼里闪过一丝尴尬。

    “我武当弟子可不是给胡先生做实验的,胡先生能治还是不能治直说罢了,免得我太师傅问起之时青书有个明确的回答。”宋青书淡淡的说道。

    胡青牛神色变换不定,他刚才轻轻探过张无忌的脉,对这等从未见过的症状可谓如酒徒见佳酿、老饕闻肉香,心里难耐,但此时张无忌并不是单独一人,而是有宋青书这个师兄在旁,哪能让他的打算轻易成功。

    胡青牛眼里忽的闪过一丝杀意,但瞬间隐去。若是宋青书只是个无名小子他定然没有犹豫的杀了,但宋青书乃是武当七侠之首宋远桥之子,而且张三丰知道这两个小子来了此处,若是这小子死了,只怕不止自己,连带明教都麻烦大了。

    胡青牛虽然性情古怪,但对张三丰这个成名已久的武学宗师还是有一丝敬畏的,他救不救人在他,但若是他先动手杀人,那这错可就在他了。

    又想到宋青书还救了常遇春这几个明教中人,胡青牛更是将刚升起的那丝念头抛到九霄云外,心念急转,不时在虽然昏迷身体却寒颤的张无忌身上扫过。

    周辰走上前,拉了拉胡青牛的衣摆,仰着头祈求道:“师伯,救救张兄弟吧,若不是宋大哥,我在汉水之上便死了。”

    周辰想到死去的父亲还有一路被追杀的艰辛,一脸凄苦,说到最后膝盖一软便要跪下。胡青牛手抓住周辰的肩膀,阻止他的动作。彭和尚和白龟寿也上前替张无忌说了几句好话,胡青牛脸色变换不定,在宋青书淡然的脸上扫过,终是脸色一沉,“将这小子留下,你小子立刻给我滚。”

    说罢一甩衣袖便进了茅屋。宋青书对他的恶言相向没有在意,有本事的人性格古怪的多的是。更何况胡青牛这话正好如了他的意,只是轻轻的挑了挑眉,抬脚将张无忌抱进了屋放在角落的榻上。

    胡青牛背对着身,显而易见的排斥。宋青书自也不去讨人嫌,将人放下便向外走去。周辰追出屋,叫道:“宋大哥。”

    宋青书停下,转身看他,周辰这个名字他前世并没有听过。周辰身为周子旺之子,而周子旺曾在袁州自立称帝,虽不久便被元军扑灭,但手下到底也聚集了一帮忠于他之人,至少常遇春便是绝对忠于他之人。但前世他却是从来没在常遇春身边见过周辰,又想到当日汉水之上的情景,眸光微闪,只怕前世周辰便死在汉水了吧。

    如此说来,周辰是因他重生而延续的生命。想到此处,看着这个有些稳重的少年,宋青书心里有些复杂。

    “宋大哥,我会好好照顾张兄弟的。”周辰沉稳的道。

    宋青书点了点头,没说什么。周辰眼里闪过一丝失望,接着道:“宋大哥,我什么时候还能见到你?”

    周辰眼里的期盼一眼看尽,宋青书也没多想,把这归结为自己对少年的救命之恩,道:“江湖有缘,自会相见,或者你也可以去武当山找我。”

    周辰听宋青书如此说,眼睛一亮,重重的点头,笑道:“好,周辰一定会去找宋大哥。”

    周辰的容貌并不出众,甚至可以说平凡,不似如宋青书俊秀如玉,也不似张无忌浓眉大眼。周辰脸上的最出众的是一双浓黑的剑眉,漆黑的眼眸深邃的不似这个年龄的少年,大概是因为小小年纪便经历许多波折,又险死还生,眉眼间满是坚毅之色。

    宋青书眸光微闪,这一路上,与张无忌相比,周辰沉稳的多。如此时这般开心还是第一次见,又想到刚才周辰恰到好处的求情,伸手拍了拍少年有些瘦削的肩膀,淡淡一笑,转身离去。

    周辰站在原地,看着宋青书的身影,眼神幽深的看不出情绪,只垂在身侧的手无意识的握紧又松开,直到宋青书的身影消失不见,转身进了屋。

    宋青书出了蝴蝶谷,一路轻功疾驰,到了最近的城镇买了匹马,骑着马继续前行。他并没有回武当山,只让人带了信回去。一路游历,玉面孟尝的名号渐渐在江湖中响了起来,宋青书不骄不躁,脸上总是挂着淡淡的笑容,人长得又俊俏,实在是很容易让人产生好感。

    因当年张三丰寿辰之日发生的事,武当派与武林各派产生隔阂。不过江湖各派向来争斗繁多,便是同门弟子为了利益也会自相残杀,各派弟子相交也往往只处于表面,内里却是各有想法。

    宋青书深知这其中的道理,与各派弟子相处之时只保持着泛泛之交,真正的好友却是少之又少。虽说当日张翠山夫妇之死有武林各派相逼的原因,甚至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在于张翠山自己。但宋青书知道,背后的罪魁祸首乃是元朝。

    这几年蒙古兵越发的嚣张,百姓民不聊生,元兵随意的残杀百姓,可以说在元兵眼中百姓连猪狗都不如。因不堪欺压而举兵反叛者众多,而这又引发了元朝的大力镇压,百姓死伤无数,大有要将汉人斩杀殆尽之势。

    便是宋青书曾经历过一世,但见到元兵肆意的虐杀手无寸铁的百姓,若有那漂亮的女子下场更是凄惨。此等场景还是令他心生怒火,更何况他前世落到最后那般结局,与元朝更是有很大关系。

    是以一路上但凡见到元兵,宋青书在衡量情势之后,除非是大批的元兵高手,其余等皆不留活口。

    不过如今的他已不是初出茅庐年轻气盛的毛头小子,每次出手之前都以斗笠遮面,斗篷遮住身形,避免被人认出踪迹。如今元朝虽然逐渐式微,但毕竟不是单单一个武当能抗敌的,若是元朝以大批军队围攻武当山,只怕武当派会损失惨重。

    再者若是被元兵锁定了他的样貌,元朝定会大力追捕,也会给他带来麻烦。宋青书如今武功虽跻身一流,但那些这个年纪容易产生的虚浮自傲早已在前世那些波折中磨灭的消失殆尽。他不敢小瞧任何人,沉稳淡然,努力的提升自己。

    宋青书去过一趟元朝大都,试图刺杀赵敏。只是,汝阳王府守卫森严,手下网罗了一大批武林高手,要想潜进去以宋青书的武功还远远不行。赵敏每次出行,身后都跟着几个武功高手,而其中两人,正是赵敏日后身边的两大高手玄冥二老。

    赵敏身为汝阳王府的小郡主,自幼聪明伶俐,小小年纪便替汝阳王出谋划策,备受宠爱。如今不过*岁年纪,眉目如画,依稀可见日后艳丽的容颜,眉眼间透露出一丝盛气凌人的傲气,黑珍珠似得的眼睛透着灵气。

    前世光明顶之战,便是由此女策划,可以说将中原武林各派耍的团团转,最后更是将六大派的高手抓到了元朝大都万安寺。若不是后来赵敏对张无忌生情,张无忌哪里能那般容易的将人救出。若是那般,中原武林定然元气大伤。

    前世张无忌与赵敏最终如何宋青书不知道,赵敏为了张无忌抛弃自己的家庭背叛自己的国家,义无反顾的跟随张无忌这个反叛头领。当时许多人称赞赵敏对张无忌感情之深,便是张无忌也是大受感动。

    但却很少有人想过被赵敏抛弃的汝阳王府会因此受到朝廷的猜忌怪罪,最后又会落到何等下场。当然,对中原人士来说,自然是恨不得身为元朝重臣的汝阳王府越惨越好。

    汝阳王府最后的下场宋青书不用想也知道不会好到哪里去,只是不知道最后赵敏还能不能心安理得的与张无忌在一起。宋青书记得前世张无忌手下的杨逍等人是支持张无忌与周芷若在一起,毕竟周芷若是峨眉掌门,娶了她必然势力大涨,而且与正派之间的关系也会缓和。

    相反,与赵敏这个蒙古郡主一起,却是多有不便。甚至宋青书曾听人猜测赵敏是故意进入明教,探听明教的计划,好彻底的瓦解明教。而杨逍等人确实也对赵敏有些防备,可见心里对赵敏这个蒙古郡主并没有真正接受。

    而曾被赵敏使计抓到万安寺的各派武林人士对赵敏更是没有好脸色,连带对张无忌这个明教教主也有些想法,只不过碍于张无忌武功高深又是明教教主没有表现出来罢了。

    宋青书曾无意中见过赵敏站在张无忌的房外黯然伤神,想来心里定不是那般安然。不过当时宋青书对她没有好感,见她如此不免幸灾乐祸一番。

    宋青书前世被陷害叛出武当,可以说是名声坏尽,从天之骄子被打落进尘埃,受到的苦楚又岂是一般。待后来得知一切都是赵敏所谋,对她更是大恨,只可惜赵敏本身武功不错,身边又有人守卫,不能得手。

    而如今,宋青书本想提前将赵敏斩杀,既报前世之仇,又能替中原武林除去一个敌人。但却发现仍是高估了自己,在元都查探了许久,在最后动手之时仍是不敌,拼着重伤才逃离。之后又面临着元兵的追杀,幸好宋青书早有准备,动手之前将面容身形一一掩盖,这才躲过一次次危机。

    元兵抱着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想法,只要是身形相似之人都一律砍杀,甚至宋青书还曾看见元兵仅仅只因为一名百姓手挽的菜篮里有一柄新买的菜刀,便一刀将他砍死。这等场景让宋青书瞠目欲裂,只恨身受重伤不能出手,最后咽下满嘴的腥甜离开。

    宋青书连逃带躲,用了两个月才养好伤,没有再贸然进入元都,而是回到了武当山。经历这一趟,宋青书深切的体会到人单力薄的意思,回到武当山与张三丰深谈了一番。之后宋青书从宋远桥手中接过武当的权利,除了没有正式举行登基大典,武当的一应事务皆归到宋青书手中。

    宋青书接手武当之后,有计划的将武当弟子安排下山,在各地以多种身份安定下来,一方面收集消息,一方面也是收敛钱财,同时将一些资质不错的孩童送回武当。如此这般循环,武当的消息渠道渐渐扩散开来,武当弟子也越来越多。

    因张三丰的吩咐而退下去的宋远桥本来对宋青书的计划还颇有微词,若不是张三丰有言在先,只怕早就阻止。不过一年过去,武当派不禁仅仅有条,武学气氛也是愈见浓厚。

    这些因各种原因流离失所的孩童对来之不易的安定非常珍惜,对于危难中伸出援手的武当有很浓厚的感激和归属感。这些新来的弟子经历过波折,对于变强有着更强的欲-望,习武非常努力。

    仅仅只一年,武当已是焕然一新,便是宋远桥也是连连点头,对宋青书放下心来,转而将心思放到钻研武学上面,兴致来时便到演武场上指点弟子不足之处。

    新来的弟子归为四代弟子,由三代弟子带领。宋青书除了在大方向上做出指示,具体的操作由青衡七人处理,一年下来,初时的忙碌渐渐褪去,事情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武当的弟子也渐渐的在江湖各处安定下来。

    武学一道宋青书从未松懈,外力虽可借助,但自身的强大才是最重要的。经历过众叛亲离的宋青书更是清楚的明了这点,唯有自身才是永远不会背叛的。是以每逢张三丰出关,宋青书便去张三丰处请教。

    张三丰对愈见沉稳的宋青书也是越发满意,对他自是不遗余力的指点,将一身所学都渐渐的传授给宋青书。宋青书将张三丰所言一一记录在脑海中,之后再慢慢理解,于不明之处再去请教张三丰或者宋远桥等人。

    如此这般,两年过去,不管是武当还是宋青书,都是进步飞快。宋青书在武当也越发的有威望,如今众弟子对他更是服从,特别是四代弟子,对做出这个计划的宋青书更是感激与推崇。

    宋青书面容俊朗、器宇轩昂、翩翩君子如玉,武功又是很是出众,令众人无不心服。如今众人看到的更多的是他个人,而不是如以前那般把他放在宋远桥之子的基础之上。

    这期间宋青书也曾数次下山,不过却是再未去过元都,而是在各地武当弟子落脚处巡视,若是有难处便想办法解决。

    这几年中,元兵依旧嚣张,各处起事反叛者众多,而其中以明教声望最重。中原武林也是小争斗不断,武当派在其余各派都没察觉到的时候迅猛的发展,四代弟子学武年龄虽短,但却已是颇有担当,如旭日般冉冉升起。